今年5月初,貴州省織金縣常務副縣長劉建平經過組織考察,擬任職縣委副書記。可讓他沒想到的是,考察公示期間,畢節地委突然作出“暫緩任職”的決定。
“暫緩任職”的原因是地委“考核辦”提供的一份動態考核報告顯示,劉建平任常務副縣長期間所分管的縣污水處理廠建設滯后,將影響全縣水環境安全,被貴州省環境保護廳給予“預警通報”。
地處“江南煤海”腹地的織金縣是我國南方重要的煤炭生產基地,近年來煤炭等資源加速開采使當地節能減排和環境治理壓力陡增。
4月份,貴州省環境保護廳組織的調查組在織金縣巡視時發現,當地污水處理廠管網工程建設嚴重滯后,已超過預定運行時間而未能正常運轉,隨后,他們向畢節地區發出“污水處理廠運行預警通報”,并對織金縣新增化學需氧量排放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文件實行“區域限批”。
了解到這一情況后,畢節地區“考核辦”立即成立聯合督查組,對織金縣污水處理廠建設滯后導致“區域限批”的問題進行了調查。核實清楚有關情況后,考核辦向畢節地委提出“若不能按要求完成污水處理工程并通過貴州省環保廳驗收、解除限批,將對分管副縣長進行另行安排工作或進行責任追究”的處理建議。
在日益嚴峻的環境壓力面前,我國各地開始用嚴格的“環境考卷”加強對基層干部的問責。據了解,近兩年來,從經濟最為發達的沿海地區到貧困落后的中西部地區,因為環境污染被免職或者承擔刑事責任的干部已超過50人。
被稱為科學發展觀最早“改革試驗區”的畢節地區,是我國唯一一個在極貧生態脆弱區設立的國家級改革試驗區。脆弱的生態系統和膨脹的人口逼迫當地必須選擇可持續發展的新路徑。在這種壓力下,從2009年起,畢節試驗區開始對各級領導干部實施“雙考雙評雙掛鉤”的考核機制。
“沒有嚴厲的約束,不在‘官帽子’上動真格,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就不會見實效。”畢節地委組織部部長楊華昌說,考核既有年度工作實績,也有日常動態考核,而考核指標不僅有GDP、財政收入等增長性指標,更關注社會穩定、污染減排等社會性指標,這些指標將直接與領導干部的任用和工資獎金掛鉤。